“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GEI助力全球治理新蓝图
中国担任主席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于当地时间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结束。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及相关一揽子文件。该“框架”设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项长期目标,以及计划最迟在2030年完成的23个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当地时间12月9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等中国民间机构在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会议期间举办了持续一整天的“加强非国家主体共同行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共赢”主题论坛,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民间组织、企业机构的40多位嘉宾进行了深度分享和交流。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Elizabeth Maruma)也在百忙中参加了研讨会并与中国民间组织对话。
会议讨论了当下热点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如“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共赢的最佳实践与经验“”可持续投资与绿色贸易供应链,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物种,支持栖息地保护与加强贸易管理执法“”推进全球非国家主体的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承诺“,为之后“框架”的成功通过,贡献了非国家主体的智慧与力量。
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司副司长刘宁在现场开幕致辞中说道:解决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问题。在国家主体之外,如何加强非国家主体在地方、区域和全球的合作并采取切实行动,以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和雄心,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刘宁表示,非国家主体利益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
由中国民间组织举办的此次论坛召开时,不远处的会议室里,196个缔约方正就《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公约秘书处负责人、执秘穆雷玛在百忙中赶来参加了此次中国民间组织论坛。她在致辞中表示,这样的讨论非常重要,因为这次大会最重要的目标——达成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框架文件不是政府的、企业的,或者民间组织任何一方独有的,而是属于所有人的。
穆雷玛在分享自己在跨文化和国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时表示,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没有能够把会议室中的谈判内容转化为各地本土社区人们在实践工作中可以理解和共情的简单语言。
穆雷玛表示,196个缔约方讨论的“框架”的文本相比较最初的文案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穆雷玛期望在这次会议之后,民间组织与全球各地的社区一起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的实施,帮助将框架转化为简单的语言,使当地的社区能够理解并为执行工作作出贡献。
GEI执行主任金嘉满在发言中强调,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发挥了重要影响。GEI作为中国的环境NGO,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与各个非国家主体合作,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开展社区保护、气候变化等工作,有很好的实践案例。我们期待和更多的非国家主体合作,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解决,协助社区发展可持续经济,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共赢。
作为主席国,中国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商业企业、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主体采取实际行动。本次论坛是中国NGO组织举办的标志性活动之一,探讨非国家主体合作支持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非国家主体自主承诺等广泛议题,降低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推进非国家主体采取实际行动,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为期一天的论坛由中国民间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 (A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国际土地保护网络(ILCN)等国内外20余家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论坛召集了国际国内科研部门、商业企业、公民社会、青年群体、地方社区等非国家主体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入交流和探讨非国家主体在自然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实践行动和自主承诺;加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合作,探寻自然保护和绿色发展双赢的行动路径。本次论坛是《公约》秘书处在COP15上发起的“行动区”的首个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