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I参与观中社举办的野生生物保护线上会议
0 Comment
6月13日,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官员张经纬参加了由观中社(Young China Watchers)举办的关于中国野生生物贸易和农业转型的线上讨论会。会议由英国伦敦观中会主任Ankur Shah主持,其他参会人员还包括环境调查机构专家Aron White,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周晋峰博士。 此次讨论会之前,中国刚刚禁止了穿山甲鳞片作为中药材使用。当全球环保人士为此雀跃之际,此次的会议的专家们却指出,禁令的执行可能比想象中更加复杂。除此之外,会议还涉及一系列野生生物保护话题,包括最近中国正在修订的野生生物保护法和非法野生生物贸易问题。 此次讨论会之前,中国刚刚禁止了穿山甲鳞片作为中药材使用。当全球环保人士为此雀跃之际,此次的会议的专家们却指出,禁令的执行可能比想象中更加复杂。除此之外,会议还涉及一系列野生生物保护话题,包括最近中国正在修订的野生生物保护法和非法野生生物贸易问题。 周晋峰博士表达了他对穿山甲保护的担忧,认为当务之急是将其从中国药典中删除,否在穿山甲很有可能在五到十年内彻底灭绝。他同时认为,非法鸟类市场和电鱼等活动也是对野生生物的极大威胁,并提到电子商务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濒危野生生物制品的销售。周博士提到的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卖方平台的管理和约束,以及大量在线销售野生生物制品的商贩。尽管平台具有跟踪和关闭销售珍稀保护生物商家账户的能力,但他们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此外周博士还补充说到,即使关闭了销售非法野生生物制品的账户,他们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开始再次售卖。 在讨论非法野生生物贸易之前,张经纬介绍了GEI以及我们在防止非法林业和非法木材贸易开展的工作。经纬表示,GEI开始关注野生生物贸易的原因是它已经成为了全球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中国则是非法野生生物制品的主要消费国。在讨论了中国采取的几种现有办法(例如减少需求、改进现有政策执行力以及强调国际合作)之后,经纬谈到了非法野生生物贸易在中国南部边境和东南亚地区的溢出效应。她提到在缅甸出售的商品,例如象牙、穿山甲鳞片和虎头颅骨等可以通过非法贩运进入中国的云南、广东等城市。 最后,经纬强调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在野生生物贸易供应链上合作,野生生物保护认识的提高、海关官员执法以及双边协定等问题的重要性。她说,尽管这些工作在短期内很难看到直接影响,但为了实现未来的变革,它们仍然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在祁连山探索“村两委+生态服务型经济”新模式
2019年,GEI应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邀请,合作启动“关于祁连山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发展示范”项目。我们开展国家公园门户社区考察,选择了老龙湾村和郭米村作为生态服务型经济的落地示范项目点,并组织专家对两个社区的经济状况、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生态旅游资源策划。 2020年6月6日上午,GEI应邀参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召开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户乡村发展策划推进会。会议全面地总结分析了“村两委+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成果,并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了门户乡村发展规划及建设方案。GEI项目官员孔令红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户乡村试点——老龙湾村、郭米村的生态旅游开发思路、活动策划、乡村治理、路线设计及具体实施措施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还就如何推动实施生态服务型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门户乡村旅游策划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政策符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强调,开展“村两委+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是贯彻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提出的,“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的具体实践,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真正挖掘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具体来说,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要定位清晰,方案的设计要注重国家公园形象展示,突出国家公园特色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 二是要保护优先,探索民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保护优先,方案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保证在不破坏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策划; 三是要切实可行,如何创益增收,如何保证良好的生态体验效果,如何分配示范户改造投入和收益比例,怎样协调解决原住居民与国家公园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纠纷问题等均需制定出具体解决措施,真正做到惠民利民; 四是要注重生态文化价值,继续深入挖掘国家公园潜在文化特色,把隐形的瑰宝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在形成特色文化产品的同时把本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五是要多方合作,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集中大型企业、知名媒体、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多渠道、多方式解决社区群众的民生问题,推动生态保护效益逐步转化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效益,实现保护与发展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村两委+”工作机制,加强各联点村的交流联系,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办公室建立了“村两委+”包乡包村联点共建工作机制。 6月8日下午,GEI参与了在门源县西滩乡老龙湾村召开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村两委+”支部联点共建会议。会议期间组织党员干部共同学习,围绕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发展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调研了“村两委+”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祁连山管理局办公室、门源管理分局、西滩乡政府党委负责同志、老龙湾村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党员代表、老龙湾管护站全体管护员和GEI代表孔令红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各项工作指示精神。祁连山党支部有关同志介绍了支部基本情况、工作亮点和“村两委+”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工作制度具体内容。门源管理分局、西滩乡政府党委、老龙湾村党支部有关同志围绕支部共建、村民生产生活、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生态扶贫、社区参与、自然体验等方面介绍了“村两委+”工作情况。并就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才让多杰副主任强调,“村两委+”工作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社区参与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此次座谈主要目的是充分征求联点村各方意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门源管理分局要加强协调沟通,强化与村两委合作,着力打造好保护、宣传两支队伍,不断强化国家公园品牌效应,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加强转产就业培训力度,切实在“村两委+”工作上走出新路子,形成新成效。 GEI将尽快结合联点村个性特点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发展要求,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与各方一起系统谋划“村两委+”工作模式不断向成熟完善发展。要切实加强协作,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着力解决试点村群众的民生问题,推动生态保护效益加快转化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效益,实现保护与发展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一步,GEI将继续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合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与探索,与相关部门、乡镇、村社保持紧密联系,全面落实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共同探索“村两委+”工作模式在打造国家公园门户乡村过程中取得新成效。
生物多样性线上系列重磅会议6月8日启动
为助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前期准备与重要研讨工作,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在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将自2020年6月开始举办系列线上会议(每1或2个月一次)。 6月8日下午,第一次生物多样性线上会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设定与实施” 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阿拉善SEE基金会、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世界经济论坛、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和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联合组织,得到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东道主生态环境部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的大力支持。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司司长、CBD 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办公室执行主任崔书红先生,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论坛董事总裁多米尼克∙瓦格雷先生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代理执行秘书伊丽莎白∙ 穆雷玛女士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联合主席Francis Ogwal先生做了题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设定”的报告;之后,12位嘉宾分别围绕目标设定、社会组织参与和企业参与三个专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和讨论。来自国际组织、私营部门、社会组织,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智库的29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央视著名财经主持人、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李斯璇、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世界经济论坛自然与生物多样性倡议总负责人Akanksha Khatri女士主持。 崔书红先生在主旨发言中阐述了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迫性,尤其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吸纳更广泛的企业、社会团体等利益方参与履约及框架实施进程,建立创新资金机制和渠道,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行成效。 世界经济论坛董事总裁多米尼克∙瓦格雷先生谈到自然界为全球社会提供了多达44万亿美元的财富价值,占全球GDP总量的近50%,因此生物多样性关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民的健康财产安全,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发展目标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在大宗软性商品贸易供应链上付出实践和行动。 CBD代理执行秘书伊丽莎白∙ 穆雷玛女士同样指出,公民社会和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功执行新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而且需要全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并付出实际的行动。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联合主席Francis Ogwal先生通过对变革理论和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分析并总结到中国将在2020后生物多样性目标和框架设定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也对抱有相同理念的各国政府、企业和公民组织寄予厚望,并期待各利益相关方能一道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Francis Ogwal先生发表了“后 2020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设定”主题演讲 在“制定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进展与下一步行动”、“社会组织如何贡献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企业如何贡献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三个专题讨论环节,来自国际组织、私营部门、社会组织,以及科研机构代表,分别分享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项目推动与案例经验。 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热带雨林及生态文明项目大中华区总负责人朱春全先生致会议闭幕词,代表主办方表示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将配合生态环境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加强与各缔约方、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
GEI向东南亚的伙伴们捐赠32000只医用口罩
近两个月来,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国慢慢平息,而其他国家则逐渐受到这场全球流行病的影响。截止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确诊的人数已经超过450万人,有近30万人在这场灾难中死亡。 从确诊数量上看,目前排名靠前的国家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但这一排名却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拥有相对发达的基础医疗设施,有能力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广泛地测试和治疗。此外,目前并没有任何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提供防护设备(如医用口罩和手套)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如洗手等)中的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使得民众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并且无法即使提供检测和相应的治疗。 在新冠病毒的危机中,尽管出行受到限制,但GEI始终和其他国家的伙伴们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为他们担忧之际,也了解到缅甸和印尼的NGO和政府部门在当地采购口罩时遇到了困难。中国是最早爆发新冠病毒的国家,而国内生产制造医用口罩的能力也因此在几个月内突飞猛进。当知道伙伴们对医用口罩的需求之后,GEI决定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询问了他们各自的需求,从上海采购了一批符合要求和标准的口罩,联系相关的货运公司将物资运到缅甸和印尼。 GEI向两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智库、NGO和原住民社区一共捐赠了32000只口罩,其中20000只口罩定向捐赠给缅甸,包括教育部研究创新司6000只、林业司4000只、畜牧渔业和农村发展部渔业司4000只以及4家缅甸NGO共4000只。 我们同时也分别向缅甸掸邦东部第二特区(佤邦)和第四特区分别捐赠了3000只口罩。GEI目前也在探索与两个特区合作在中缅边境开展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将和当地的两个社区合作,在推动社区参与保护的同时,引入可持续的替代生计,减少偷猎偷伐的发生。 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组和缅甸创新与研究司(DRI)已经开展了将近一年半的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规划工具包和可再生能源试点项目在缅甸的开展和实施。去年,GEI和DRI在内比都合作举办了相关的技术交流和能力建设研讨会,并且正在共同规划在曼德勒地区开展太阳能光伏试点项目。同时,GEI自2014年以来一直与缅甸林业司合作,致力于社区协议保护、红树林保护、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和非法木材开采和贸易等保护工作。 我们与缅甸渔业部也于2019年11月正式开始合作,主要关注可持续渔业管理政策和海龟养育等相关环境问题。 尽管大家都处在新冠病毒的危机中,GEI仍然与印尼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向他们捐赠了6000只医用口罩(向基础服务改革研究所捐赠2000只;向矿业和能源部捐赠2000只;向印尼能源委员会捐赠2000只)。自2018年以来,我们通过印尼基础服务改革研究所(IESR)和印尼政府合作,为地方政府提供能源规划的相关能力建设。 面对着这场全球危机,我们很高兴能够与全球的伙伴继续合作,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社会公益保护地与自然保护地立法——非国家主体助力CBD雄心目标”研讨会在京举办
1月12日,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非国家主体行动(Non-State Actor Action, NSAA)系列研讨会”在北京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举行,首届主题为“社会公益保护地与自然保护地立法—非国家主体助力CBD雄心目标”。 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COP15)筹委办谈判代表刘宁副执行主任和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主持。COP15筹委办谈判代表、副执行主任刘宁在致辞中介绍了即将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筹备情况,对社会组织参与的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目标表示欢迎,并期待社会组织在大会谈判、议题推动和组织筹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代表主办单位在致辞中指出,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2019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社会力量应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会议的上半场围绕“公益保护地进展及其立法”展开。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治委员会副主任吕忠梅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的进展及问题”的主题报告。吕忠梅教授从法学研究的角度,阐释了《自然保护地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立法定位和核心制度问题的角度交流了对《自然保护地法》的思考和建议。 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的靳彤和杨方义分别汇报了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2017年成立以来的进展,截止2019年底,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共识别出民间组织和社区参与治理的39个公益保护地,面积达7800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约0.0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苏杨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陈静副研究员、中闻律师事务所的张宾峰律师,世界经济论坛朱春全博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解焱博士等,对公益保护和保护地役权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及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下半场围绕“非国家主体贡献生物多样性的承诺和行动”展开。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主要的谈判代表,来自生态环境部CBD COP15筹委办的徐靖博士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进展,并对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进行了分析。 随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的彭奎博士作了《中国非国家主体的生物多样性承诺和行动》的报告,展示了GEI及中国环境公益组织在社区保护、公众参与以及为生物多样性大会所做的准备和努力。 最后,来自企业的代表,“植物医生”品牌中心总经理刘丽君阐述了私人企业如何从商业角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 在非国家主体贡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环节中,多年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中国环科院李俊生研究员建议社会组织需要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并且提出在联合国的公约谈判中,社会组织作为利益攸关方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马剑主持的,来自GEI的彭奎博士、阿拉善SEE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博文、新浪微公益总监杨光、世界自然基金会黄文彬、植物医生刘丽君等作为讨论嘉宾,与各参会的专家代表分别从社会组织行动、原住民与地方社区、公众传播、商业与生物多样性等不同侧面,讨论了中国非国家主体的利益相关方如何跟踪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并采取行动。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在总结致辞中指出,2020年是中国生态保护重要的一年,无论是在自然保护地立法过程中,还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进程中,社会组织和社区的“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都是一个重大机遇。政府、学界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显得格外重要。金嘉满主任还对未来非国家主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机制提出了建议,指出“要加强研究和倡导,保证非国家主体生物多样性承诺能够实现”。 会议引起了政府、学术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热烈响应。来自中科院科学战略咨询研究院、全国人大环资委、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人与生物圈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公民生物多样性联盟机构,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新浪微公益、腾讯公司政府事务部、植物医生等国内外机构的专家代表等共计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NSAA第一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合影,2020年1月12日 GEI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 GEI从2005年开始运用协议保护机制,先后在青海、内蒙、宁夏等西部8个省区开展以社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性保护,帮助几十个社区开展协议保护,使20万公顷的关键栖息地和廊道纳入保护;这些社区保护同时兼顾了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使数万人从保护中发展生态经济,获得收益摆脱贫困。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 2016年开始,GEI又将社区保护引入缅甸,与缅甸4个NGO合作,帮助27个农村社区保护森林并开展反盗猎巡护,成为首个在海外落地生态保护的中国本土环境机构。2018年GEI又开始了非洲的刚果、喀麦隆、加纳、利比里亚和加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保护研究。中国开展的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作实践,为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愿意将这种中国方案输出到更多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的严峻挑战。 为推动全球社区和公民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使这种保护纳入2020后《公约》新框架,GEI发起“非国家主体的承诺行动计划”。GEI将联合中国的环境社会组织、国际环境组织及外国NGO,共同商讨全球公民社会如何对2020-2030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开展务实承诺,包括其保护目标、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助力实现CBD制定的新的雄心目标。... Read More
GEI在燕京学堂开展四次环境讲座
上周末,GEI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完成了秋季学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环境讲座。这次系列讲座的主题围绕GEI四个工作领域:能源与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以及海洋保护。每堂讲座都由至少一名GEI成员参与,同时还邀请了其他机构的嘉宾,包括国际绿色金融研究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香港乐施会等。 虽然这次的系列讲座是由燕京学堂发起,针对学堂学生举办的。但令人惊喜的是,讲座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北京院校,不同背景的学生参与。他们其中有一部分有在环境领域的工作或者学习经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第一次参与专业的环境讲座。在讲座中,学生们也分享了他们感兴趣的环境领域和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同时,这次讲座也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认识同样对自然环境保护感兴趣的同龄人们。 以下是系列讲座具体情况: 10月27日:气候变化,能源和绿色金融:当前中国国内外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在第一场讲座中,来自国际绿色金融研究所的Mathias Lund Larsen介绍了在中国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宏观概念,而来自GEI的徐生年博士则提供了一些案例,讲解如何计算绿色能源的需求和供给能力。 11月17日,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中的平衡 在第二场讲座中,GEI的彭奎博士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史湘莹分别讲述了机构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项目以及他们如何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可持续生计。一位来自燕京学堂的学生Kate Kologrivaya在谈到感想时说:“所有的讲座我都特别喜欢,但最爱的还是关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那一场。下个学期,我和两位燕京的同学将去国家公园做调研。我们希望未来能和GEI有合作的机会。” 12月1日,更好的“走出去”:中国在海外投资和贸易中遇到的环境和社会挑战 来自GEI的张经纬和乐施会的Kevin May作为嘉宾参与了第三场讲座。Rastraraj Bhandari是讲座的组织者之一,在谈到对本场讲座的感想时他说:“这次系列讲座的最大亮点,是我了解到大家为确保中国海外投资和贸易的可持续性所作出的努力。中国为带路国家提供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知识转移真的至关重要。”在这次演讲中,经纬分享了中国海外投资和贸易相关的政策背景,而Kevin则介绍了中国海外投资与当地伙伴合作的实际案例。对于他来说,这次讲座很好的将不同背景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中国的环境问题以及中国投资对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 12月22日,海洋垃圾和“幽灵渔具”:中国在海洋保护中的角色 在上周日的最后一场讲座中,来自GEI的王静和刘翠薇大家带来了海洋保护的知识和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相关问题,比如幽灵渔具、海龟保护等等。在这场演讲中,除了少部分学生,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重要的环保领域。王静表示:“这是一次和学生们交流的好机会。他们都对可持续渔业、海洋垃圾以及废弃渔具这些海洋环境问题展现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她也特别感谢学生们提出的海洋保护的创新方法,“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的时候,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可以在北京水族馆做一场展览。我觉得真的很不错,未来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怎么开展公众教育。另外还有人提出与渔具公司合作,通过给产品编码来减少废旧渔具。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我从学生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我们非常感谢燕京学堂的组织团队成员:Georgie Davie和Rastraraj Bhandari,是他们让这次的系列讲座成为可能。这次系列讲座对GEI最有意义的,就是看到学生们对这些环境话题产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虽然每一场讲座的原定时间为两小时,但因为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每次都会至少超时一个小时。作为讲座协调组织者的Gerogie说:“我真的非常喜欢讲座话题的多样性以及嘉宾们的专业性。讲座让我第一次了解“幽灵渔具”相关知识,我也非常喜欢乐施会的Kevin讲述他跨境工作的故事。我从这次的系列讲座中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也学习到了在北京的环境工作者们正在做的事。” 学生们都认为讲座丰富了他们的周末生活。我们非常感谢所有的参与者在百忙之中也抽出时间自愿参与本次活动。其中一位学生,Kate分享了她的收获:“从这些讲座里我了解到,环保工作者都有很高的职业素养,他们也真实的热爱所做的工作。” 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在下一学期开展更多的类似活动,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中外专家学者在“中国角”共话中国—东盟气候合作
2019年12月12日下午,气候变化全球行动(Global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 GCAI)秘书处、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在气候大会COP25“中国角”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边会。本次边会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红树林保护和可再生能源规划等落地项目,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气候适应与减缓的交流对话。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出席会议并致辞。赵部长在发言中提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能源与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合作,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的能源转型、以及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期待与东盟各国共同探索气候韧性发展的最佳实践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在气候适应、提高融资能力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南南合作项目,并希望将中国—东盟区域气候变化领域合作打造成为中国南南合作一个亮点。 陈德海秘书长在致辞中也强调,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议题上的合作愈发重要。今年8月,中国—东盟中心、GCAI秘书处和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联合主办“中国—东盟合作推动能源转型与气候韧性发展会议”,共同探讨双方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融资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就在上个月的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就上述议题拓展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并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地区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 GEI执行主任金嘉满介绍了GEI作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包括与缅甸教育部和能源部开展可再生能源规划示范合作、与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开展基于社区的生态保护与生计发展落地项目,以及推动东盟红树林保护合作等领域的工作,并表示GEI将继续贡献于推动中国和东盟合作,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宏观战略及合作实践。王毅指出,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和产业转移上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在与东盟的合作中应当优先考虑如何帮助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NDCs),并通过介绍中国转型经验及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帮助东盟国家建设气候韧性社会。此外,中国与东盟在区域红树林保护、开展无毁林的农林产品贸易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合作机遇,可以借由2020年中国举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大会(CDB COP15)的时机,进一步推动双方在相关议题上的交流合作。 中国—东盟中心综合协调部汪红柳主任、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赵黛青主任、缅甸仰光科技大学副教授Kyaw Zaya Htun、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陈光程副研究员、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艾路明会长及印尼环境论坛执行主任Nur Hidayati等来自中国与东盟的专家和学者应邀参加了边会,并就中国—东盟现有的合作实践及未来的领域和机遇进行讨论。与会专家在讨论环节都表示,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当全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包括推动区域能源转型、低碳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建立红树林保护联盟等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区域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从UNFCCC COP25到CBD COP15: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剁手的双十二,我们在冬日的马德里也“剁”了两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FCCC COP25)边会,与参会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就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和中国—东盟气候合作的实践、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在下午第一场举行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红树林保护及可持续农林产品为例”官方边会上,来自中国和巴西的官员和专家介绍了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农林产品贸易在NBS的框架下,如何更好地贡献于生态系统保护及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马爱民在致辞中介绍了NBS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推动NBS经验与案例总结的工作,提出应当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减少融资项目的毁林影响、增加绿色投融资、开展可持续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与合作。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毅副院长就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谈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启示,以及构建全球绿色价值链和中国贡献进行了主旨演讲。王毅提出,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COP15可以借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经验,推进量化的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目标、国家自主贡献保护目标等的制订和落实,并通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MRV)的监测评估方法及保护融资手段,提高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与成效。 中国是初级产品的全球最大消费者之一。针对农林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原始林采伐及其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王毅提出可以优先考虑通过政策要求和企业行动,开展全球绿色价值链试点并总结形成大豆、棕榈油和林产品绿色价值链的最佳实践,创建“全球绿色价值链南南合作平台”或利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推动生产国的能力建设及针对中国企业的培训等,支持大宗商品的绿色低碳生产。 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陈光程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品国际贸易研究中心宿海颖秘书长、亚马逊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兼巴西气候、森林与农业联盟联合协调人André Guimaraes,以及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经理任鹏在会上分别就中国的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实践、中国—东南亚区域红树林保护合作、企业对于木材合法性体系相关规定的反馈及中国开展木材合法性体系试点的进展、亚马逊生态保护及农业(特别是大豆等主要贸易产品)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中粮集团推动负责任大豆采购的实践等内容做了介绍和分享。 GEI理事会主席张冀强博士在总结中强调,中国在生态系统保护,特别是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红树林修复及生态补偿等方面已经有了许多年的政策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国际和南南合作,向更多发展中国家介绍和推广,为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COP15及气候变化NBS做出中国的贡献。
通过社区合作保护丹东滩涂湿地及鸟类项目的启动仪式暨能力建设培训会”在丹东召开
2019年10月11日,在黄海大海洋生态系二期项目支持下,GEI与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港市长山镇大顶子村共同合作的“通过社区合作保护丹东滩涂湿地及鸟类项目“的启动仪式暨能力建设培训会在丹东顺利召开,保护区以及社区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志峰发言 ©范敏 GEI海洋项目经理王静与村民分享了项目背景以及为什么在大顶子村开展社区合作保护滩涂湿地鸟类,并通过介绍“社区协议保护机制”原理及国内外相关协议保护的案例,与村民共同探讨如何将被动保护转为主动保护。本项目通过前期调研与村民讨论,项目设计为通过支持社区的草莓种植和虾养殖,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大黄海湿地和鸟类保护。村民将组成监测巡护小队,协助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履行湿地鸟类保护和监测的工作,并将根据保护区需求,完成鸟环志标记等工作。项目试点村大顶子村位于黄海入海潮沟上游,“逃逸垃圾”和生产生活污水目前是顺潮沟直排入海,村子还将组织完成垃圾清理工作。而污水的处理,我们曾试想通过“人工湿地”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是丹东冬季温度在零下20度,“人工湿地”这种条件下很难实现,我们希望哪位武林高手能为我们指点迷津! 此外,会上我们还邀请了来自仁渡海洋的刘永龙理事长分享“减少入海垃圾,走向零废弃”的报告,透过海洋垃圾的现状介绍垃圾所造成的危害并引导大顶村村民可以采取何种行动。 而李永龙所在的仁渡海洋同时也承担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二期项目下的海洋垃圾项目。 仁渡海洋理事长刘永龙作分享©王静 分享环节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正式项目授牌仪式, 社区协议签约仪式和护林员受证仪式。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二期项目社区项目示范点授牌图©王静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大顶子村村委(村长王伟东)签订社区合作保护协议,GEI代表见证©王静 GEI代表、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大顶子村村委向大顶子村巡护员颁发巡护员受聘证书©王静 根据协议,即日起大顶子将开始履行每周二次按照指定路线和内容进行巡护的工作,而保护区和GEI将支持大顶子村在草莓播种季节开展草莓防治病虫害以及十月草莓养殖注意事项培训。 史功成老师现场针对草莓养殖问题进行培训©范敏 全球目前共有66个大海洋生态系系统,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其中之一,为约沿岸6亿人口提供食物、药品、收入来源等。它不仅是多数渔业生物的越冬场和重要产卵场,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EFFA)重要的候鸟迁飞廊道,其中鸭绿江口湿地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中途停留地。 然而,该区域也是受人类影响程度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栖息地丧失、水母暴发、过度捕捞和不可持续养殖、污染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等正在不断让这片重要的海域遭受威胁。本项目将通过借助多元平台,推动社区和公民的参与,探索适宜于当地的保护行动,持续推进鸭绿江口湿地和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尾声:咚咚咚!前方高能预警! 丹东草莓全国闻名,而我们示范村大顶子村所在的东港更是“中国草莓第一县”,得天独厚的环境为草莓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环境,草莓已是当地社区的一个重要“品牌”,东港的九九草莓每次上市都是供不应求,你吃过没?小编悄悄告诉你,东港的九九草莓12月初上市哦,需要的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可以帮你产地直销,哈哈,帮助你买到最好的大顶子村九九草莓!
GEI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8次缔约方大会
GEI代表作为观察员参加了CITES中缅非正式双边对话 图片:GEI 8月17日至22日,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小组和执行主任金嘉满女士共同作为观察员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第18届世界野生动物大会,简称CITIES-COP18。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是政府间的多边条约,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野生动植物出门和进口的限制,确保野生动物和植物的国际交易行为不会危害到物种本身的延续。来自169个成员国政府的管理部门在不同的工作组和会外活动期间讨论出了107份工作文件和59份附录修正提案。 8月17日,来自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管理局与GEI共同举办了“我们的共同责任和一致行动:从源头到目的地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链”边会。此次边会表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打击国际野生动物贸易链的承诺和决心,并获得了来自其他国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赞赏。 CITES通过设置受到灭绝威胁的物种的贸易配额或者禁令来规范野生动物贸易。它的三个附录涵盖了受不同程度保护的物种:附录I列出了CITES中最濒危的动物和植物,是完全禁止进行商业和国际贸易版的。而附录III中则是特定CITES成员国(缔约方)需要国际贸易管制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清单。 下面是本次CITES大会上做出的部分重要决议。 关于动物 研究表明,在日本水獭咖啡馆越来越受欢迎的情况下,作为宠物的水獭数量激增。因此,小爪水獭和江獭将被列入附录I,受到最高等级的贸易保护措施。 在日本原宿,哈里动物园咖啡馆的水獭出来接客。 图片来源:Leighton Literature 尽管遭到津巴布韦的强烈反对,大会代表们还是通过了禁止将任何捕获的野生大象转移到动物园等圈养场所的决定。因为气候危机和非法捕猎和贸易,生活在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DRC)、南苏丹、莫桑比克、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等19个国家的长颈鹿的9个亚种,历史上第一次被全部列入附录II。 在海洋保护的大趋势下,18种鲨鱼和鳐被添加到附录II,这意味着在没有证据证明捕捞不会损害其生存机会的前提下,这些生物将不能在进行贸易。这其中包括灰鲭鲨。它的鱼鳍和鱼肉常常被用来制作鱼翅汤,因此数量急剧减少。虽然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40个国家投票反对该提案,但该修正案将加强对这些濒危海洋动物的保护。 在大西洋生活的灰鲭鲨。 图片来源:Matthew D Potenski, Associated Press 关于植物 红木:由于高端家具产业对红木的需求已经威胁到这些物种的生存,CITES在2017年限制了高档木材的跨境贸易。由于委员会决定解除乐器行业使用这些木材的限制,这条禁令在今年有所缓解。红木因为能发出特有的共鸣声,被大量使用于制造吉他、大提琴和单簧管等乐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