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FCCC COP27|GEI将继续支持气候脆弱国家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0 Comment
当地时间11月20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历经两周的谈判后,通过成果文件,宣布闭幕。 本次会议决定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为气候变化受害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会议决定,以尤其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等为对象,设立新的基金,具体内容将留待明年的第28次缔约方大会进行讨论。此外,成果文件再次写入了去年第26次缔约方大会的协议内容,表示将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大会召开期间,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和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共同举办了“能源可及性和社区主导的气候适应:中国、东南亚和非洲案例分享”边会,为气候脆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提高气候适应能力,提供成功经验。边会由GEI项目总监季琳女士主持。 中国和东南亚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绿色战略中心主任秦艳女士,介绍了中国在2000–2021年间的光伏发展。在缓慢、高速和高质量发展的不同时期中,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通过补贴、税收减免和平价上网等不同方式,促进光伏发展。随后,秦艳女士以海南省“光伏+农业”、山西省“光伏屋顶+扶贫”为例,详细介绍了中国在不同行业和领域融合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案例。 图片来源:GEI GEI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高级项目官员崔南瑛女士,介绍了GEI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工具(REI)”如何在中国进行太阳能光伏潜力分析,并如何在分析能源结构的同时,帮助地方政府达成村镇减排目标。未来,GEI将总结REI工具在中国县级应用的经验,进而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应用,帮助缺电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设计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早日实现能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图片来源:GEI 在过去的几年中,GEI与东南亚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分析研究。从科学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到社区落地项目,我们与伙伴们一起,帮助东南亚国家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不利影响。 印度尼西亚基本服务改革研究所(Institute for Essential Services Reform, IESR)可持续能源可及性项目经理Marlistya Citraningrum女士,介绍了印尼缺电社区自下而上的能源扶贫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了社区类型、农户个体需求和可持续运行模式等因素,设计适合当地实际用能需求的能源供给方式。目前,该IESR已在印尼东部缺电社区进行了能源需求和农户需求调研,并以社区学校为基础,开展面向学生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基础知识普及。接下来,IESR将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当地社区需求的能源供给模式,帮助当地农民满足用能需求和提高生活水平。 图片来源:GEI 由于非法砍伐焚烧和当地砖窑工厂需求的增加,缅甸红树林区域在1999年到2020年间不断减少。为了保护日益减少的缅甸红树林区域,2016年,GEI与缅甸森林协会合作,在缅甸南部地区(Taninthary Region)启动了可持续社区保护协议项目,开展基于社区的红树林保护和生计替代实践,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缅甸森林协会的MaungMaung Than先生表示,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关注红树林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机会。 图片来源:GEI 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高级项目官员张经纬女士,通过分享GEI在中国国内和东南亚的社区工作案例,阐释了气候变化影响下,社区参与森林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纳入气候变化因素考量的需求。在缅甸的社区参与减少森林破坏项目中,GEI向TBK村捐赠了清洁炉灶、户用太阳能灯和太阳能水泵等清洁能源物资,不仅减少了社区对森林木材的需求,也促进了社区的气候减排和适应,推动可持续的生计发展。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社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中,气候变化是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原因之一,也是致使社区居民生计损失而潜在参与野生动物非法贸易行为的动因,因此GEI推动了当地社区参与协助保护管理机构进行巡护,开展了社区保护意识提升培训,并为居民提供了可持续生计方式。基于这些气候变化对社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带来的新挑战,GEI将持续探索社区保护工作中气候变化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GEI 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随后的圆桌论坛由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博士主持,非洲气候基金会Miss faten agat女士、喀麦隆林业和野生动物部Tamba先生、英国儿童投资基金会李楠女士参与讨论。与会专家表示,当前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给各国人民,尤其是非洲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国际间的气候合作,特别是中非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后疫情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不仅可以给非洲国家提供物资和资金上的支持,还可以将自身多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给非洲友邦。同时,以GEI为代表的中国本土NGO在多年“走出去”的工作中,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符合当地国国情的社区为主导的气候适应。因此,专家们认为,中国本土NGO应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交流,将非洲诉求准确地传递给中国。 图片来源:GEI 最后,GEI指导委员会主席张冀强博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各国政府、企业、和社区之间做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和行动,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同利益相关方应将行动当做一个投资项目来实施和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同时,为提高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开展面向社区的可再生能源和生态保护相关专业技术培训。此外,张冀强博士表示,GEI 正在联合各方力量,继续助力气候变化全球行动。 图片来源:GEI 图片来源自GEI和网络 封面图来源:UN News
UNFCCC COP27|GEI与法定亚马逊地区可持续发展州际联盟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
在正在埃及举办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巴西重要区域政府部门——法定亚马逊地区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继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与巴西马托格索州州政府等三家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之后,来自中巴两国机构拓展合作意向的又一举措。本次签署意味着双方将共同推动更多来自中国和巴西法定亚马逊地区的利益相关方在可持续农业发展、大宗农产品贸易、食品安全与卫生、森林恢复、可持续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交流、探讨合作。 法定亚马逊地区是1953年依巴西联邦法设立的行政管辖区域,位于亚马逊雨林和盆地,由九个州组成。该行政体的建立推动了地区发展布局,并保证了亚马逊雨林和盆地的生态保护工作。 双方签约仪式于埃及时间2022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半在会议亚马逊馆举行,中巴多位州际、部委领导、企业高管、行业协会等相关方参与并见证此次签约仪式。 巴西马托格索州州长先生Mauro Mendes首先为签约表达了祝贺,并表示中国、巴西两国市场在农业、食品和矿物等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食品安全这个世界级挑战,法定亚马逊地区九个州愿意同中国拓展在此领域的对话和伙伴关系。同时,巴西将提高执法能力,落实并完善现有的环境法律,做到保护环境且保证食品生产,向重要市场输出合法合规且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商品。 GEI理事会主席张冀强博士随后为签约仪式致辞,张冀强博士强调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两个大国之间终于在气候承诺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就贸易、环境等问题直接对话。中巴贸易相互依赖,双方理应正视环境问题,使其贸易和经济更顺畅、更可持续。中国粮食供应正在进行多脉络布局,考虑到巴西新一届政府对毁林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巴西农业部分对碳中和农业的研发,这都将使巴西农业在国家粮食市场更具竞争优势。 巴西帕拉州州长先生Helder Barbalho最后在开幕环节致辞,Helder Barbalho先生表示拥有亚马逊的巴西永远是气候问题的主角,也是全球粮农保障、肉类蛋白供给的关键,合法合规的生产、气候平衡、可持续性是巴西重要使命。从本次的合作签约开始,我们愿同中方一道继续开发双边新的贸易领域,加强两国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在接下来就“巴西和中国农业政策”主旨发言环节,巴西农业部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灌溉部门负责人Cleber Oliveira Soares先生提出低碳农业已成国家战略,创新将是法定亚马逊地区发展关键,这包括开发多项低碳、碳中和农业和养殖技术和方法,建设与农业相关生物能源产业,并向中国学习电子农业、全息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 巴西马托格索州州政府经济发展部门负责人Cesar Miranda先生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了马托格索州州多角度开发政策以确保政策民主性,这包括2022年制定的总额为2000万美元的小农无偿贷款,以支持其保护临近生物群落、配合政府政策并合法合规生产作业。Cesar Miranda先生还指出中巴农业贸易应迈向有技术含量的工业化进程。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博士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参加签约仪式。王毅院长从环境政策、农业政策到贸易政策等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巴合作前景;其中,王毅院长尤其指出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设离不开两国信息技术的合作,也应融入包括南南合作等成熟机制,中方正针对此领域建立负责机构和组织。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企业、协会和外交人士就中巴外交与合作及行业优秀案例发表演讲。中粮国际副总裁兼巴西和北美粮油业务董事总经理王云超先生在COP第一周大会上发布行业路线图之后参加了我们的签约仪式。王云超先生提出中粮国际为巴西农产品进入中国的提供直接渠道,并负责任的保护亚马逊群落,具体行动包括建立大豆可追溯体系、多机制支持当地农民等。 巴西驻华使馆农业可持续发展部门负责人马云飞先生提出自然资源对社会和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马云飞先生肯定了巴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国际范围内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提出为保障粮食安全且遵守巴西的环境承诺,政府、市场等不同部门应围绕共同目标联合起来、共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中国肉类协会协会自2017年在此议题上的工作及2021年《肉类产业绿色贸易规范》,类协会副会长高观先生指出中巴合作在气候平衡和供应链可持续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已经形成了共识,两国在农业和环境政策方面的交流逐步深入,确立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并就肉类贸易合作中如何保护热带森林、增强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则进行了沟通。 结合和中国陕西省政府、学术机构和企业多年的交流、合作,巴西马州肉类研究所所长Caio Penido先生认为中国需要可持续的、承担社会责任的肉类产品供给。Caio Penido先生介绍了在COP27大会上发布的绿色护照机制,表示巴西马州的牛肉将在低碳、碳中和、追溯技术等领域不断尝试和突破,提升品牌价值并保护环境。... Read More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跨区域湿地行动:连接人、物种和栖息地”主题论坛成功召开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举办,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作为COP14主席国全面领导公约事务。 11月12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国际鹤类基金会(ICF)、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保护国际基金会(CI)和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RIEL),共同举办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跨区域湿地行动:连接人、物种和栖息地”主题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跨区域湿地保护行动,分享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区域的跨区域联合保护优秀实践和案例,并邀请了政府机构、公益组织、研究机构、学校和社区、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共同探讨了如何构建湿地物种和栖息地保护共同行动机制,搭建跨区域湿地保护协作平台和网络,实现人、物种和湿地栖息地保护的有效连接。 首先,湿地公约大会执委会办公室主任、原国家林草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孟宪林和国际鹤类基金会总裁Rich Beilfuss,分别为论坛进行了致辞。开幕致辞由GEI项目主任任鹏主持。 孟宪林主任表示,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还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湿地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中。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为更好地贡献于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我们计划把更多的湿地纳入国家公园的体系建设,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这也正契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跨区域湿地行动:连接人、物种和栖息地。 Rich Beifuss在发言中表示,鹤类在全球五大洲都具有重要而美好的文化象征意义,是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保护湿地的自然使者。ICF着眼于鹤类迁徙通道的保护,在亚洲、北美洲、非洲支持和参与了众多鹤类保护网络的建立,协调多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合作,已经在多个物种上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湿地保护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政策支持和多方参与,需要政府间的有力协作,需要社区深刻理解他们与湿地、与自然的联系,需要企业、科研机构和NGO的共同参与。 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中国生态保护项目主任华宁主持。来自不同政府机构、公益组织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湿地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GEI高级项目官员陈韵竹介绍了GEI在东亚和东南亚社区湿地保护的最佳实践,强调了建立跨区域社区保护网络的重要性。ICF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于倩通过分享鹤类保护的成功案例,强调了跨区域的迁徙路线协同合作对鹤类保护的重要性。NRDC淡水与水域保护项目主任Jon Devine在发言中强调了湿地保护政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人类健康与福祉发挥的重要作用。CI高级副总裁Richard Jeo博士通过分享CI在亚洲两个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湿地——柬埔寨的洞里萨湖和中国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工作、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和修复实践、在广东东江以人工湿地改善乡村水生态环境的“百村计划”以及泥炭地和红树林湿地等蕴藏的“不可复原的碳”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FAO–GEF江西省湿地保护区体系示范项目代表徐志文,分享了多利益方参与湿地保护的探索;并与CI一起,为三家机构联合编写出版的、第一本聚焦鄱阳湖湿地与候鸟保护的自然教育读物《鄱阳湖的奇趣生活》举办了首发和赠书仪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为海行动”项目代表赵文娟为与会嘉宾介绍了“为海行动”的创立背景以及如何联合中国民间机构参与湿地保护,并展示了“为海行动”所支持的第一批项目在我国黄渤海、东海和南海滨海湿地开展保护工作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致辞中呼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湿地保护行动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国际组织、NGO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就多元利益相关方参与湿地行动和企业协同参与湿地保护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一场圆桌论坛围绕着“多元利益相关方参与湿地行动”话题展开。来自GEI的陈韵竹、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马力主任、印尼Yagasu基金会的Riza Aditya n Ilham, 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海洋项目经理张晶、江西观鸟会会长王榄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环境事务与园艺资深经理李卉,作为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代表,就各方如何开展湿地保护工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将人、物种、栖息地连接,真正实现湿地保护的宏伟目标。 第二场圆桌论坛主要聚焦“企业协同参与湿地保护”,CI中国项目总监张诚先生主持了本场讨论,哈啰骑行事业部资深运营主管吴奇炜、保乐力加中国公共关系与传播副总裁王珏、金鹰集团中国区可持续发展副总经理高宝玉、《LOHAS乐活》出版人、《周末画报》北京地区总经理杨晓丹,作为企业代表参与了圆桌讨论。嘉宾们介绍分享了企业参与湿地保护的方式、优势、案例和计划,认同并强调企业是湿地保护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利益相关方之一,未来愿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场活动充分体现了湿地保护“多元统一”的理念。湿地保护的主体多元、模式多种、维度多重,手段方式多样,所有的活动和努力都集中体现了一个目标,即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将携手全球力量,共同谱写湿地保护新篇章。 图片来源自《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组委会和GEI
沙姆沙伊赫现场|GEI联合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新闻发布会
11月10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在第二十七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27)现场的新闻发布间共同,举办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新闻发布会(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Voices from Scientist and Youth Groups of China)。 新闻发布会上,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年环境友好行动委员会代表分别围绕气候变化与飞鸟守护、生物多样性金融、环境风险评估工具和国际协作主题,面向现场参会机构和国际媒体进行了发布。 GEI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新闻发布会 图片来源:GEI 会上,GEI项目主任彭奎博士现场发布了“海外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管理工具(EMTI)”,GEI项目官员王倩博士介绍了“中非民间生物多样性对话平台”。 EMTI是一款针对中国海外投资生物多样性影响风险评估的工具,通过项目地或潜在投资项目的地理位置,分析其对自然保护地、关键生态系统、濒危物种、水环境、自然灾害、社会文化等的影响,从而分析其潜在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为银行和企业项目投资提供快速的决策参考。 GEI发布“海外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管理工具” 图片来源:GEI “中非民间生物多样性对话平台”于2019年由GEI和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AWF)倡议发起,成员包括中国的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CSABC)和非洲公民社会联盟(ACBA)的160多家民间机构,旨在开展中非民间对话、案例分享和项目合作,并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及气候公约大会上共同开展活动,成为中非民间自然保护交流的重要桥梁。 11月10日正值大会的“青年与未来世代日”,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委在大会UN新闻直播发布间正式发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青年守护飞鸟行动倡议》(以下简称《倡议》)。青少委“飞鸟守护大使”泠鸢yousa与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青年代表分别以视频形式参与了此次发布会。 图片来源:GEI 为推动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助力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 GEI将在COP27上举办和参加6个边会活动和1个新闻发布会,将中国声音,特别是中国非国家主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声音,带去这一最大规模的气候行动年度会议。 接下来的6场边会活动包括:11月14日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和“能源可及性和社区主导的气候适应”边会、11月15日的“中国–亚马逊地区合作展望”边会、11月16日的“推动刚果盆地可持续投资与贸易”边会、11月17日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协同的自主贡献与全球协作”和“基于然的解决方案推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边会等,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自GEI
UNFCCC COP27|整装待发,我们将在沙姆沙伊赫讲述中国气候故事
当地时间11月6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举办,这也是缔约方大会第五次在非洲地区举办。 COP27将在COP26的成果基础上,就一系列对应对气候紧急情况至关重要的问题采取行动,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复原力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以及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 来自乌干达的气候活动家纳姆格瓦 参加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图片来源:东京信息中心/佐藤桃子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和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COP27力求推动各国继续团结一致,为人类和地球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的目标。 为推动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助力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将在COP27上举办和参加一系列边会活动,将中国声音,特别是中国非国家主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声音,带去这一最大规模的气候行动年度会议。 GEI已抵达沙姆沙伊赫,将为大家带来最新的COP27大会信息 图片来源:GEI 北京时间11月14日起 GEI将主办和参加以下6个边会活动 资料来源: 联合国|气候行动 https://www.un.org/zh/climatechange/cop27 图片来源自网络和GEI 封面图来源:路透社(Reuters)
珍爱湿地,守护未来|GEI将主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边会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大会)在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时举办,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中国作为COP14主席国全面领导公约事务。 11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 图片来源:新华社 11月12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将携手国际鹤类基金会(ICF)、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保护国际基金会(CI)和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RIEL),共同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跨区域湿地行动:连接人、物种和栖息地”主题边会。 本次边会将聚焦跨区域湿地保护行动,分享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区域的跨区域联合保护优秀实践和案例,包括:东亚–东南亚社区湿地保护最佳实践,鹤类迁徙路线上的协同保护,湿地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案例等。届时,会议将邀请政府机构、公益组织、研究机构、学校和社区、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构建湿地物种和栖息地保护合作行动机制,搭建跨区域湿地保护协作平台和网络,实现人、物种和湿地栖息地保护的有效连接。 图片来源自《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你我携手,为海行动|GEI成功举办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分论坛
2022年10月28日–30日,2022年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在江苏南通如东县举办,并在北京、厦门和深圳设置了分会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海洋公益的未来十年”,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科研院校、公益环保机构、企业、社区代表等多方共同探讨未来十年海洋公益的发展。 图片来源: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组委会 本届论坛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GSP)联合主办,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承办。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作为支持方参与了本届论坛的主论坛,并与SEE基金会联合主办了“为海行动——海洋保护的社区力量”分论坛。 分论坛以“为海行动”社区参与保护为主题,邀请了海洋保护专家学者、受计划资助NGO和科研院校代表,共同探讨社区在可持续渔业、关键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中的重要性,以及基于社区的海洋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等。 论坛北京分会场 图片来源:GEI GEI全球环境创意基金办公室主任、海洋专项基金负责人赵文娟女士介绍了“为海行动”计划的基本情况。“为海行动”第一期一共支持了16家海洋保护机构开展项目,项目领域包括: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关键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保护;项目地涉及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河北省等地区。目前,第一期项目正在有序开展中,GEI也在探索海洋专项基金未来的战略方向。 图片来源:GEI 随后,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经理张晶代表SEE基金会进行了致辞。他表示,“为海行动”是GEI和SEE基金会共同启动的赠款计划,旨在支持并推动中国海洋保护NGO在关键、重点领域的发展,同时提升中国海洋保护公益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 图片来源:GEI 主旨发言环节,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钱卫国先生,介绍了可持续渔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NGO和社区参与的机遇。他指出,目前社区参与可持续渔业主要以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和渔业民营企业的形式,但面对组织机构不完善、人才能力不足以及扶持政策不足等内部和外部问题。因此,需要NGO介入,通过开展能力建设、合作社机制建立、建立示范性渔业组织等工作,帮助社区更好地参与可持续渔业。 图片来源:GEI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珉女士以《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和NGO与社区参与的机遇》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她认为关键物种、栖息地、NGO和社区四个因素是互相紧密相关的。关键物种数量的下降和栖息地的破碎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因而减弱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导致社区无法获得服务。因此,NGO作为桥梁,应起到连接社区参与关键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作用。 图片来源:GEI 社区参与关键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实践 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的刘明杰先生、惠州大亚湾蓝色海湾的路小轩女士、华侨大学的李裕红女士以及海南师范大学的张婷女士,分别介绍了各自机构在“为海行动“计划下开展的关于社区参与关键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实践”的项目工作。 中科院海洋所开展的黄渤海海草床修复项目在渤海湾东北部研发了根状茎绑石修复法,完成了10万株海草的移植工作,预计在一二期工程后修复7.8公顷海草床。项目还建立了由当地渔民组成的海草修复团队,在提升渔民保护意识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 惠州大亚湾蓝色海湾则开展了社区参与红树林保护项目。2020年起,蓝色海湾开始组织志愿者在大亚湾红树林破碎化的近岸海域种植红树。此外,协会还自己培育红树树苗,成立了以科普为主,种植为辅的苗圃基地,招募社区亲子家庭参与认养红树胚轴的活动。 华侨大学开展了社区参与闽粤鲎保护行动。机构在湛江硇洲岛、福建泉州晋江创建了闽粤鲎保护社区,并开展能力建设培训,开展科普工作。同时,机构还组织志愿者在塘东村的触角沙滩参与潮间带幼鲎放流,增加鲎种群数量。 海南师范大学将项目重点放在了社区渔民参与海龟保护的活动中。他们配合政府部门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参与海龟产卵场巡护,开展繁殖期记录和监测。在巡护期间,社区渔民也会定期清理海滩垃圾,参与海龟救助救护,并协助标记产卵雌龟、产卵场勘测等科研工作。 社区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实践 可持续渔业的发展,对海洋健康和海洋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本次分论坛邀请舟山蓝海公益服务发展中心的陈莉莉女士和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的房璐女士,分享他们在可持续渔业方面的探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