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19

GEI在燕京学堂开展四次环境讲座

上周末,GEI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完成了秋季学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环境讲座。这次系列讲座的主题围绕GEI四个工作领域:能源与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以及海洋保护。每堂讲座都由至少一名GEI成员参与,同时还邀请了其他机构的嘉宾,包括国际绿色金融研究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香港乐施会等。 虽然这次的系列讲座是由燕京学堂发起,针对学堂学生举办的。但令人惊喜的是,讲座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北京院校,不同背景的学生参与。他们其中有一部分有在环境领域的工作或者学习经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第一次参与专业的环境讲座。在讲座中,学生们也分享了他们感兴趣的环境领域和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同时,这次讲座也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认识同样对自然环境保护感兴趣的同龄人们。 以下是系列讲座具体情况: 10月27日:气候变化,能源和绿色金融:当前中国国内外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在第一场讲座中,来自国际绿色金融研究所的Mathias Lund Larsen介绍了在中国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宏观概念,而来自GEI的徐生年博士则提供了一些案例,讲解如何计算绿色能源的需求和供给能力。 11月17日,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中的平衡 在第二场讲座中,GEI的彭奎博士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史湘莹分别讲述了机构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项目以及他们如何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可持续生计。一位来自燕京学堂的学生Kate Kologrivaya在谈到感想时说:“所有的讲座我都特别喜欢,但最爱的还是关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那一场。下个学期,我和两位燕京的同学将去国家公园做调研。我们希望未来能和GEI有合作的机会。” 12月1日,更好的“走出去”:中国在海外投资和贸易中遇到的环境和社会挑战 来自GEI的张经纬和乐施会的Kevin May作为嘉宾参与了第三场讲座。Rastraraj Bhandari是讲座的组织者之一,在谈到对本场讲座的感想时他说:“这次系列讲座的最大亮点,是我了解到大家为确保中国海外投资和贸易的可持续性所作出的努力。中国为带路国家提供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知识转移真的至关重要。”在这次演讲中,经纬分享了中国海外投资和贸易相关的政策背景,而Kevin则介绍了中国海外投资与当地伙伴合作的实际案例。对于他来说,这次讲座很好的将不同背景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中国的环境问题以及中国投资对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 12月22日,海洋垃圾和“幽灵渔具”:中国在海洋保护中的角色 在上周日的最后一场讲座中,来自GEI的王静和刘翠薇大家带来了海洋保护的知识和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相关问题,比如幽灵渔具、海龟保护等等。在这场演讲中,除了少部分学生,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重要的环保领域。王静表示:“这是一次和学生们交流的好机会。他们都对可持续渔业、海洋垃圾以及废弃渔具这些海洋环境问题展现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她也特别感谢学生们提出的海洋保护的创新方法,“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的时候,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可以在北京水族馆做一场展览。我觉得真的很不错,未来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怎么开展公众教育。另外还有人提出与渔具公司合作,通过给产品编码来减少废旧渔具。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我从学生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我们非常感谢燕京学堂的组织团队成员:Georgie Davie和Rastraraj Bhandari,是他们让这次的系列讲座成为可能。这次系列讲座对GEI最有意义的,就是看到学生们对这些环境话题产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虽然每一场讲座的原定时间为两小时,但因为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每次都会至少超时一个小时。作为讲座协调组织者的Gerogie说:“我真的非常喜欢讲座话题的多样性以及嘉宾们的专业性。讲座让我第一次了解“幽灵渔具”相关知识,我也非常喜欢乐施会的Kevin讲述他跨境工作的故事。我从这次的系列讲座中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也学习到了在北京的环境工作者们正在做的事。” 学生们都认为讲座丰富了他们的周末生活。我们非常感谢所有的参与者在百忙之中也抽出时间自愿参与本次活动。其中一位学生,Kate分享了她的收获:“从这些讲座里我了解到,环保工作者都有很高的职业素养,他们也真实的热爱所做的工作。” 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在下一学期开展更多的类似活动,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中外专家学者在“中国角”共话中国—东盟气候合作

2019年12月12日下午,气候变化全球行动(Global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 GCAI)秘书处、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在气候大会COP25“中国角”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边会。本次边会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红树林保护和可再生能源规划等落地项目,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气候适应与减缓的交流对话。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出席会议并致辞。赵部长在发言中提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能源与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合作,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的能源转型、以及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期待与东盟各国共同探索气候韧性发展的最佳实践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在气候适应、提高融资能力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南南合作项目,并希望将中国—东盟区域气候变化领域合作打造成为中国南南合作一个亮点。 陈德海秘书长在致辞中也强调,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议题上的合作愈发重要。今年8月,中国—东盟中心、GCAI秘书处和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联合主办“中国—东盟合作推动能源转型与气候韧性发展会议”,共同探讨双方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融资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就在上个月的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就上述议题拓展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并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地区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 GEI执行主任金嘉满介绍了GEI作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包括与缅甸教育部和能源部开展可再生能源规划示范合作、与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开展基于社区的生态保护与生计发展落地项目,以及推动东盟红树林保护合作等领域的工作,并表示GEI将继续贡献于推动中国和东盟合作,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宏观战略及合作实践。王毅指出,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和产业转移上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在与东盟的合作中应当优先考虑如何帮助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NDCs),并通过介绍中国转型经验及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帮助东盟国家建设气候韧性社会。此外,中国与东盟在区域红树林保护、开展无毁林的农林产品贸易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合作机遇,可以借由2020年中国举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大会(CDB COP15)的时机,进一步推动双方在相关议题上的交流合作。 中国—东盟中心综合协调部汪红柳主任、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赵黛青主任、缅甸仰光科技大学副教授Kyaw Zaya Htun、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陈光程副研究员、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艾路明会长及印尼环境论坛执行主任Nur Hidayati等来自中国与东盟的专家和学者应邀参加了边会,并就中国—东盟现有的合作实践及未来的领域和机遇进行讨论。与会专家在讨论环节都表示,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当全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包括推动区域能源转型、低碳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建立红树林保护联盟等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区域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从UNFCCC COP25到CBD COP15: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剁手的双十二,我们在冬日的马德里也“剁”了两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FCCC COP25)边会,与参会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就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和中国—东盟气候合作的实践、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在下午第一场举行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红树林保护及可持续农林产品为例”官方边会上,来自中国和巴西的官员和专家介绍了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农林产品贸易在NBS的框架下,如何更好地贡献于生态系统保护及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马爱民在致辞中介绍了NBS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推动NBS经验与案例总结的工作,提出应当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减少融资项目的毁林影响、增加绿色投融资、开展可持续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与合作。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毅副院长就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谈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启示,以及构建全球绿色价值链和中国贡献进行了主旨演讲。王毅提出,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COP15可以借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经验,推进量化的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目标、国家自主贡献保护目标等的制订和落实,并通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MRV)的监测评估方法及保护融资手段,提高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与成效。 中国是初级产品的全球最大消费者之一。针对农林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原始林采伐及其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王毅提出可以优先考虑通过政策要求和企业行动,开展全球绿色价值链试点并总结形成大豆、棕榈油和林产品绿色价值链的最佳实践,创建“全球绿色价值链南南合作平台”或利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推动生产国的能力建设及针对中国企业的培训等,支持大宗商品的绿色低碳生产。 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陈光程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品国际贸易研究中心宿海颖秘书长、亚马逊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兼巴西气候、森林与农业联盟联合协调人André Guimaraes,以及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经理任鹏在会上分别就中国的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实践、中国—东南亚区域红树林保护合作、企业对于木材合法性体系相关规定的反馈及中国开展木材合法性体系试点的进展、亚马逊生态保护及农业(特别是大豆等主要贸易产品)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中粮集团推动负责任大豆采购的实践等内容做了介绍和分享。 GEI理事会主席张冀强博士在总结中强调,中国在生态系统保护,特别是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红树林修复及生态补偿等方面已经有了许多年的政策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国际和南南合作,向更多发展中国家介绍和推广,为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COP15及气候变化NBS做出中国的贡献。

You are donating to : 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Fund

How much would you like to donate?
$10 $20 $30
Would you like to make regular donations? I would like to make donation(s)
How many times would you like this to recur? (including this payment) *
Name *
Last Name *
Email *
Phone
Address
Additional Note
paypalstrip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