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I成功举办“非国家主体推进昆蒙框架实施和OECMs探索”座谈会
在生态环境部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2021年和2022年COP15昆明和蒙特利尔大会论坛、2023年8月和2024年11月先后在北京举办生物多样性与OECM相关研讨会以来,2024年7月29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再次携手公民生物多样性联盟机构,在北京举办“非国家主体推进昆蒙框架实施和OECMs探索”座谈会,与来自中国、喀麦隆、日本、菲律宾等各国环境机构、科研机构、社区机构代表,共同讨论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不同国家的OECMs具体实施情况。
首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申晓莉昆蒙框架目标实施及挑战。她提到,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在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域下,全球保护侧重有所不同。热带区域如非洲东部、亚马逊和东南亚为全球和国家情境下的优先保护区。此外,建议采用全球优先保护区来指导国家行动,制定全球化目标,同时推进OECMs建设、建立信息支持平台等,以促进昆蒙框架目标实现。
随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UNDP)冷斐与参会人员分享了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规划型项目与社区合作案例,其中多个项目在湿地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GEF-5加强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成功孵化了当地非政府组织,开展了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安徽十八素项目创新了社区共管模式,增加了当地收入,并将湿地保护知识融入当地文化活动(黄梅戏);C-PAR3加强了青海湖-祁连山景观区保护地体系等。
前沿研究和案例。由于现有的碳信用产品和碳市场还难以有效兼顾生物多样性效益,他们正在探索建立一套类似于VCS体系的自愿碳减排标准体系——“绿色自愿碳减排标准体系(GVER)”,以提供高质量碳汇产品。GVER作为独立抵消机制,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补充,同时也遵循全球性标准和认证要求,注重市场透明度。
随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侯远青分享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在地实践林业碳汇主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实践和展望。他表示,生态系统碳汇不仅是国家碳中和战略的压舱石,也是地方政府、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此外,侯远青还分享了“中金公益 生态+”“顺丰森林碳中和”“蚂蚁森林”等落地项目,并介绍了未来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碳中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布局。
下午的会议网红赞旨在讨论非国家主体如何推进昆蒙框架落地执行和分享各国研究学者在OECMs方面的探索和实践。GEI的彭奎博士和IUCN的孙艺芸分别主持了会议的报告和讨论环节。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孙艺芸首先介绍了OECMs的定义、标准和识别,并详细说明了OECMs的全球发展历程及其在IUCN中的作用。她分析了其与自然保护地的异同,以及其在中国潜在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此外,孙艺芸还介绍了IUCN在中国的相关工作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其中包括持续研究和推广OECMs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分享中国经验。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谭羚迪介绍了非国家主体如何参与OECMs保护。她认为,在中国的生态保护中,生态保护红线可能成为OECMs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如果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识别,将生态保护红线中的区域纳入OECMs范畴,将有助于实现中国的“30×30”目标(即保护30%的国土面积)。她还表示将与合作伙伴发起全国性的OECMs案例征集,进一步挖掘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力。
近年来,日本在推动OECMs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来自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的Maiko Nishi为与会学者详细介绍了日本OECMs的发展过程、评定标准、认证和奖励机制。日本计划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并通过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推动法案,同时开发OECMs认证机制和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此外,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提出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SEPLS)概念,并于2010年发起全球平台,汇集了政府、NGO、私营行业、学术界和IPLC等314家成员组织,以加强SEPLS管理,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使用和保护。
来自喀麦隆AJESH的Harrison指出,喀麦隆的OECMs不同于传统保护区,它通过社区、政府等多方合作,在保护地以外的区域实现长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他分享了在非洲推进OECMs的工作,包括创建管理委员会、制定筛选标准和绘制OECMs地图,并强调未来需要加强非洲OECMs的国家战略和区域合作。同时,他也表示,非洲在推进OECMs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政府和社区的理解和参与。政府需要理解OECM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才能建立相关机制;社区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这些挑战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宣传策略来克服。
昆山杜克大学研究团体分享了他们关于如何推进在中国建立和发展OECMs的研究,并分享了日本、加拿大、南非在OECMs机制方面的典型案例分析。日本的OECMs认定流程分为三套认证方案,主要是自然共生场所认定、志愿者匹配和志愿证明书系统;加拿大的OECMs的认定主要依靠一个申请时的实践,即“DST决策支持工具”,任何人、任何地点均可参与申请,并且不限制地理范围和面积;南非的生物多样性框架包括保护区、保育区和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区,其中第三类是由地方权威或NGO发起的非正式保护区。
原住民在亚洲是菲律宾ICCA非常关注的话题。ICCA主席Giovanni Reyes表示, OECM应关注关键栖息地的识别,并明确国家和国际法律、标准的界定。在此框架下,NGO、企业等相关方需明确职责,以利用OECM带来的机会,提升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同时确保原住民的贡献更清晰和可见。
最后,GEI高级项目官员王倩博士提供了参与CBD COP16会议的具体指南,包括会议安排、参会流程(如何注册成为观察员机构、边会申请等)、会议机制(蓝区绿区的场地安排、通行证获取、边会申请流程等)、住宿与签证,及其他会议实际应用,强调了重要的申请时间节点和需要提交的材料。
彭奎博士在会议总结中表示,GEI和中国的社会组织将在今年哥伦比亚卡利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6上,举办展览、论坛和边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3030目标和OECMs话题,与来自全球的非国家主体一起,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促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