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行动,公益同行|“为海行动”项目结项研讨暨中国海洋公益伙伴能力建设培训会顺利召开
5月17–19日,“为海行动”项目结项研讨暨中国海洋公益伙伴能力建设培训会议在浙江省舟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2家公益机构参加了会议,并分享了他们在关键海洋生境保护、关键海洋物种保护、可持续渔业、自然教育等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海洋保护贡献了公益力量。
2022年,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在中国海洋保护领域共同发起“为海行动”赠款招募计划,通过开展赠款支持,聚焦并提升中国海洋保护民间组织、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在关键、重点领域的发展,同时提升中国海洋保护公益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
“为海行动”第一期,共支持了16家海洋保护机构开展项目,主要涉领域包括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关键生态保护系统和关键物种保护,项目地涉及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河北等地。
本次会议共分为三天进行,内容包括“为海行动”第一期项目成果分享、能力建设培训以及实地考察。舟山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夏志光、普陀山政府服务中心副主任叶建华、GEI全球环境创意基金办公室主任赵文娟、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高级项目经理张晶、以及GEI项目总监季琳等嘉宾,共同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我们在项目一开始制定的目标在这一年里一步步地实现”,赵文娟在开幕致辞中说道,“我们支持合作机构开展了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社区动员和科普教育的工作,也帮助机构建立了更多的合作和联系,甚至让一些机构从无到有。为海行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从一个口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生命。希望未来大家也能在这个平台上成长,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
关键生态系统保护
“守卫珊瑚礁,守卫生命色彩”,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创建教学模型,开展珊瑚礁生态保护新媒体科普体系构建及推广项目,向公众和科研院校传播了珊瑚礁保育的重要性。广东海洋协会重点进行了珊瑚礁生态监测和公民科学培训。截至目前,项目培训班共有30名正式学员和76名旁听学员参加。此外,项目还出版了《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手册》,为珊瑚礁的生态监测提供了标准化的指导。
海草床是海洋生物重要的栖息地,具有稳固近海底质和海岸线的作用。同时,海草对于水质的要求很高,海草床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污染程度,海草也因此被称为“生态哨兵”。在“为海行动”的支持下,中科院海洋所建立了一支由21名渔民组成的专业海草床修复团队,并探索出了海草修复根状茎绑石法和泥丸播种法,修复了10公顷海草床。此外,项目还搭建了我国首个海草床科普网站Hi–Seagrass。海草床拥有巨大的固碳能力,储碳效率比森林更高,对缓解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大连海洋大学关注了海草的培育和播种,并特别强调了海草床的固碳能力,希望通过企业、环保机构、基金会的共同合作,修复海草床,开展生态位互补养殖,推动海草床蓝碳交易。
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
公众参与海洋保护,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时有助于公众海洋保护意识的提升,对海洋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惠州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致力于开展大亚湾地区的志愿者净滩活动。项目期间,协会完成了20个海滩的清理工作,并成功号召5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也开展了进校园、进社区的宣讲活动。阳江市漠阳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阳江市程村镇的4所小学开展了红树林教育课程,同时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坊,探讨垃圾减量和蚝壳处理解决方案,打造蚝文化生态小镇。平潭环保志愿者协会在“为海行动”的支持下打造了平潭第一家海岸线自然学校。自然学校以海洋保护宣教活动为核心,旨在提升当地的环境意识,为平潭岛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分享了他们的渔民合作共创休闲渔业模式,该模式可为渔民社区转产转业提供示范。此外,项目还开展了贝类底播和科学监测工作,同时动员社区积极参与生态游览和自然教育。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在如东滨海积极探索生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对当地底栖生物和渔业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了调查研究,完成了如东东凌、丰利底栖动物调查与评估,并对重点渔业及养殖活动提出可持续性提升建议。舟山市蓝海公益服务发展中心分享了基于渔民参与的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项目。该项目举办了20余场东海生态共富研习活动,招募社员40余人,并组建了“东海护渔”“渔嫂共富手工坊”“蓝海大学生社会工作室”三支重要队伍。
关键物种保护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我国至少有8个现存中华白海豚地理种群,但对它们的保护管理工作仍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广西科学院与北部湾大学以自然教育和科普为主,合作开展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项目期间共开展15期科普活动,参与游客和学生达到474人次。
在“为海行动”的支持下,厦门大学对海龟关键栖息地保护及海龟救护展开了研究。通过渔民巡护,厦门大学掌握了绿海龟群体间的亲缘关系,对中国西沙群岛的绿海龟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项目通过定位追踪,分析得出了我国海域的海龟活动热点区域和海龟觅食场的位置。海南师范大学依托生物救护站,在项目开展期间共救助了19只海龟,进行了海龟救助技术培训8场。累计举办“海龟课堂进校园”活动 18 次,救助站累计举办活动75场。
除了“为海行动”首期支持的伙伴进行分享外,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湛江市湿地保护协会、青浜海岛环保公益发展中心、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新村自然文化保护中心等海洋公益伙伴到场参与学习和交流。
能力建设培训 — 项目管理与资源整合
除了项目成果展示外,能力建设也是会议的重要环节。SEE基金会的代表张晶为能力建设培训开场。他表示,“海洋保护行业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为海行动倡导‘1+1+1‘即一个成熟公益组织与一个科研机构合作带动一个新兴保护力量的模式。希望以赠款的形式支持潜力伙伴的保护行动,并通过能力建设培训的方式加强各方的交流和合作,以科学专业的方式持续提升自身实力和项目设计,开拓资源获取渠道。”
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陶传进、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雪春,为与会嘉宾进行了项目设计、运行、评估以及社区动员与资源整合方面的培训,提升了各机构在项目管理和运营方面的能力。
此外,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理事长王松林,舟山市蓝海公益服务发展中心主任陈莉莉分别带领自己的团队,以机构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渔业社区开展项目,如何进行多方合作达到预期目标。
为海行动,公益同行 — 实地考察
会议最后一天,与会嘉宾与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和东海护渔巡逻队一起扬帆出海,切身感受海洋渔业资源及海洋垃圾污染现状,开展垃圾记录工作。此外,“为海行动”联合“我在东海有条鱼”社会化增殖放流公益品牌,在普陀山莲花洋进行了科学放鱼公益示范活动。
“为海行动”项目结项研讨暨中国海洋公益伙伴能力建设培训会由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共同主办,并得到了舟山市蓝海公益服务发展中心,舟山市普陀区启迪海洋科技产业研究院、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和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舟山,就中国本土海洋保护公益组织在重点领域的发展进行了讨论,有效提升了中国海洋保护公益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壮大了中国海洋保护力量。
图片来源:为海行动